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VIP)官方认证-APP PLATFORM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科学研究

9月科研成果速递

作者:张晓钿 编辑:吴京京 供稿: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处 审核:邓可颂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4-10-12

01杨国静团队发表2005-2020年中国被忽视的热带病疾病时空分布的研究成果

9月4日,热带医学院杨国静教授团队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上发表了题为“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burden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0”的研究成果。


图片


该研究详细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20年间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NTDs的总疾病负担显著下降,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减少了92.27%。尽管血吸虫病和狂犬病的疾病负担逐年减少,但它们在所有NTDs中的排名依然靠前;另一方面,棘球蚴病和登革热的疾病负担有所增加,值得特别关注。地理空间分析显示,南部和西部地区的NTDs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研究还探讨了不同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对NTDs疾病负担的影响,发现由犬类作为主要宿主传播的NTDs在2015年占总疾病负担的36%,而可通过吡喹酮治疗的NTDs占总负担的58%。这些发现说明,若针对特定宿主和使用特定药物的综合控制战略可以有效减少疾病负担。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和“One Health”理念,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中国在NTDs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证明了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部门合作下,可有效控制这些被忽视的热带病。


图片


该成果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为第一完成单位,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22级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欧阳晗淇和23级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赵紫玉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国静教授为通讯作者。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02于法标团队发表基于血清细胞外囊泡灵敏分型用于卵巢癌早期临床诊断的成果

9月7日,急诊创伤学院于法标团队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在线发表题为“Sensitive phenotyping of serum extracellular vesicles on a SERS-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early-stage clinical diagnosis of ovarian carcinoma”的研究成果。


图片


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亟需开发有效的早期精准诊断方法。小细胞外囊泡(sEVs)是细胞主动向胞外环境释放的纳米尺寸脂质囊泡,携带大量来源于亲代细胞的蛋白、核酸等,可作为潜在的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中设计了一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多通道微流控芯片检测sEVs(S-MMEV)的方法来研究sEVs的表型变化。通过设计带有平行七通道的微流控芯片,制备结合不同抗体的SERS探针,成功实现sEVs表面多种生物标志物蛋白的平行检测,包括通用EV生物标志物(四跨膜蛋白CD9、CD81)和卵巢癌生物标志物(EpCAM、CD24、CA125、EGFR)。通过分析sEVs的表型变化准确区分卵巢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该研究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平行通道的设计有效避免了不同sEVs生物标志物的互相干扰等优势,可最大程度避免假阳性,为卵巢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潜在临床价值的理想工具。


图片


该成果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为第一完成单位,急诊创伤学院功能材料与分子影像技术团队硕士生陈星雅、唐静施和赵月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团队邢艳珑研究员、于法标教授和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桑圣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03荆耀彬及合作者揭示核糖体蛋白RPL22驱动人干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9月11日,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荆耀彬研究员与合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发表题为“CRISPR screening uncovers nucleolar RPL22 as a heterochromatin destabilizer and senescence driver”的研究论文。


图片


该研究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功能缺失筛选(LOF screening)对332个核糖体相关基因进行了系统筛查,发现了10个调控人干细胞衰老的关键基因。其中,核糖体蛋白RPL22是排名最高的候选基因。研究人员发现,RPL22在衰老的人间充质干细胞中上调表达,敲除RPL22可有效延缓衰老,而过表达RPL22则促进细胞衰老。机制研究发现,在人干细胞衰老的过程中,RPL22在核仁中累积,导致异染色质蛋白1γ(HP1γ)和异染色质蛋白KRAB相关蛋白1(KAP1)降解,破坏核仁区域异染色结构,激活rRNA表达,改变核仁形态,最终导致细胞衰老。通过构建突变体解除RPL22的核仁定位,RPL22即失去了上述的破坏核仁异染色质、激活rRNA表达和促进细胞衰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发现敲除RPL22可以延缓多种细胞衰老模型,提示RPL22可作为衰老相关疾病的潜在干预靶点。


图片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荆耀彬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卫涛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04郭峻莉/揭伟团队发表基于多组学鉴定非缺血性心肌病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成果

9月13日,公共卫生学院/教育部热带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心血管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郭峻莉教授、揭伟教授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n European ancestry: an integrated multiomics analysis”的研究成果。


图片


非缺血性心肌病(NISCM)包括一组与冠状动脉疾病无关的多种心肌疾病。尽管NISCM的发病率显著,且对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由于有效治疗靶点有限,NISCM仍然是一个临床挑战。目前的治疗方法通常是对症治疗,并不能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凸显了对精准且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的迫切需求。

该研究报道分析了来自deCODE的pQTL结果和来自FinnGen的NISCM GWAS SNPs,使用两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和贝叶斯共定位分析,寻找与NISCM相关的潜在致病循环蛋白。最终通过整合遗传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毒理基因组学等数据,确定了LILRA5和NELL1为NISCM的潜在治疗靶点,其中LILRA5在糖尿病心肌病中显示出独特潜力。这些发现强调了个体化医学在NISCM治疗中的重要性,针对患者独特的遗传和分子特征从而制定特定的分子治疗方案。


图片


该成果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为第一完成单位,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博士研究生施凯佳为第一作者,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公共卫生学院/教育部热带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心血管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揭伟教授、郭峻莉教授和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申志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基金等项目资助。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05夏乾峰团队与合作者共同在伊蚊肠道共生菌调控寨卡与登革病毒传播机制上取得突破

9月19日,热带医学院夏乾峰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邹振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Gut symbiont-derived sphingosine modulates vector competence in Aedes mosquitoes”的研究成果。


图片


这项研究在海南省多地采集了大量蚊虫样本,开展了大规模的蚊虫肠道微生物测序和功能分析实验。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Enterobacter hormaechei_B17(Eh_B17)菌株进行鉴定与代谢物分析、体内外实验等。该研究首次揭示,肠道共生菌Eh_B17能够分泌一种名为鞘氨醇(Sphingosine)的代谢物,该代谢物通过阻断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的膜融合步骤,有效抑制了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的传播。


图片


该项研究清晰地展示了肠道共生细菌如何显著影响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寨卡和登革病毒的敏感性和传播能力。通过深入了解鞘氨醇等生物活性分子的抗病毒机制,以及肠道共生细菌在蚊子病媒能力中的角色,我们不仅增强了对病原体交互作用的基本理解,还为开发新的病毒控制策略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该研究成果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为共同通讯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晓梅博士、王燕红副研究员和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热带医学院袁飞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爱华研究员、邹振研究员和热带医学院夏乾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专项研究基金的支持。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06杨国静团队发表成果分析四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污染对微宇宙湿地附生生物膜中微生物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组成的影响

9月24日,热带医学院杨国静团队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Tetracycline and quinolone contamination mediate microbial and 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 composition in epiphytic biofilms of mesocosmic wetlands”的研究成果。


图片


抗生素作为新型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湿地作为富集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但抗生素污染可能导致湿地中微生物群落失衡,并加剧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传播。因此,了解抗生素在湿地中的命运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于抗生素在湿地中的生态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探讨了四环素类(TCs,包括四环素和土霉素)和氟喹诺酮类(QNs,包括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药物对有植被螺旋藻(vegetated V. spiralis)的湿地系统的影响,重点研究它们对附生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和ARGs的作用。研究发现,TCs和QNs通过不同的机制破坏微生物群落,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真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TCs主要抑制附生细菌,而环丙沙星(CIP)则增加了某些细菌门的丰度。两者均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细菌门类的组成,并提高ARG水平,尤其是在多重耐药性相关基因方面。本研究揭示了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生态湿地微生物群落的深远影响,尽管湿地展现了抗生素降解能力,但抗生素的存在削弱了湿地的去除营养物质的功能,并促使ARGs的热点区域形成。该研究强调了关注抗生素污染对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图片


该成果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为第一完成单位,热带医学院Okugbe Ebiotubo Ohore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国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07郑少江团队开发了激活cGAS-STING通路和阻断免疫检查点实现高效抗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策略

9月30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第一附属医院、重大疾病生物样本资源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郑少江团队与合作者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A metal-organic nanoframework for efficient colorectal cancer immunotherapy by the cGAS-STING pathway activation and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的研究成果。


图片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pH敏感的ZIF-8沸石咪唑酯框架纳米制剂(CS/NPs),通过封装化疗药物米托蒽醌(MTX)和胸腺五肽(TP5),并结合肿瘤靶向的硫酸软骨素(CS),实现了高效的cGAS-STING通路激活和免疫检查点阻断。CS/NPs不仅赋予了纳米框架特定的肿瘤靶向活性,还显著降低了系统毒性。此外,协调的Zn2+能够破坏癌细胞糖酵解过程,下调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从而剥夺癌细胞的能量来源。Zn2+还启动了AMPK通路,导致PD-L1蛋白降解,增强了CRC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同时,MTX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双联DNA损伤激活了cGAS-STING通路,与TP5共同作用,促进了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进一步增强抗CRC免疫效应。


图片


该成果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为第一完成单位,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第一附属医院、重大疾病生物样本资源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张晓钿副研究员、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田海隆博士研究生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陈阳博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郑少江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谢娜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科研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