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日",是古人出门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好时机。
在古代,三月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这个节日的盛况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 传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各县、镇、乡、村都要举行隆重的欢庆活动。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 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
4月19日晚8点在学校篮球场,由临床学院举办的极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庆祝“三月三”游园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关注的目光。
“甜 不过黎家糯米酒,美不过黎家‘三月三’”,一曲欢乐的“黎家女”拉开了游园的帷幕,游园的活动有具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游戏:推杆,拉乌龟,珍珠球,跳绳 陀螺,竹竿舞等。在活动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三月三”的来历,还可以在欢声笑语的游戏中赢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奖品。
三月三的来历:
海南岛黎族的三月三,黎语叫“孚念孚”。 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洪水为害,有一对名叫一肋杠发和百观任的表兄妹飘流到五指山下。洪水退去以后,不见人烟。为了传留后代,妹妹只好在脸上刺 花,改变容颜与哥哥成婚。此后他们刀耕火种,互助互爱,生育子女,才使五指山地区人类繁衍、兴旺富饶。因此每年三月三,夫妇俩都要领着子孙,迎接春天,欢 度节日。他们聚集到当地的牙南良、亲天峡、牡丹坡、报翠坡等传统的节日活动场所,由各村老人主持祭祖仪式。青年人要带糯米甜酒、竹筒香米饭,盛装上山。小 伙子找到预先躲藏在树林中的姑娘,结伴跳起模拟生产劳动的打柴舞,狩鹿舞。休息时,对对情人共食香饭,互赠信物。夜间,大家围在篝火边对歌、摔交、钻火 圈、荡秋千、跳竹竿舞,度过一个迷人的晚上。在这一年一度的迎春节里,结成无数对美好的姻缘。广西壮族的“三月三”节 日,传说是为了纪念著名的歌仙刘三妹。刘三妹原来是在壮族民间传说中所使用的名字。后来由于传说的改编,刘三妹被改称为刘三姐。有的传说讲刘三妹与一个秀 才对歌相爱,双双化作石像,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年轻的歌手,于是在节日中进行对歌活动。也有的说是因为刘三妹上山砍柴,被地主预先割断山藤,使她不幸落崖身 亡。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连唱三天三夜山歌来表达对这位歌仙的怀念。所以这一天又有“歌仙节”之称。“三月三”壮族歌圩,不仅是青年男女充分施展唱歌才华,以歌交友,以歌斗智的节日,而且也是远近闻名的文娱活动,吸引了不少民族的人前来参加观光。为了欢度“三月三”节 日,壮族人民要按传统制作五色糯米饭。在歌圩上,人流如海,歌声似潮,五言、七言以及五三言、七三言的壮歌,出口成章。唱者情意绵长,听者如痴如醉,成为 歌手的盛会,青年人的天堂。在歌圩上除了对歌以外,姑娘还用精心绣制的上有彩带、下有流苏的绣球抛向中意的小伙。小伙必须反应迅速,稳稳接住。如果绣球落 地,就要罚作游戏或唱山歌。在绣球漫天飞舞中,夹杂着笑声、歌声,流动着青年的欢乐。在广西都安一带,壮家人还要将煮熟的鸭、鸡、鹅蛋染成红色,用绳索连 成串,在歌圩上,与异性对碰。如果姑娘同意结交朋友,在彼此碰蛋以后就会离开人群,择地谈心。假若姑娘不愿意的话,则用手护住红蛋,不让碰撞,以示拒绝。 红色的圆蛋,成了打开爱情之门的钥匙。
有一些民族关于“三月三”节日的传说十分凄婉动人。贵州天柱一带的侗族传说,过去有一位姑娘妹腊与小伙田郎相恋甚久,但遭双方父母反对。他们约定三月初三这天,相会于风兴岩坡上,先唱三天三夜“忧伤歌’”,再唱七天七夜“分离歌”。当正要唱起“发誓成双歌”时, 逼婚者闻讯而来,两位坚贞的情人,便消失在电闪雷鸣之中。他们的好友为了纪念他们,每年三月三来此唱歌,兴起了三月三风岩歌会的节日。从此,每逢此日,侗 家青年男女来此歌唱历史,歌唱传说,歌唱人类起源和风土人情,也歌唱恋人的爱情和他们对幸福的憧憬。黔东南镇远、三穗、台江等县交界的报京侗族地区也有相 似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