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VIP)官方认证-APP PLATFORM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献给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六十华诞的一份厚礼——《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优秀人才报告文学集》 序

作者:admin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08-12-04

认识李高兰老师,是先识其文后识其人。1998年本人调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工作,不久创办《新葡萄新京威尼斯附院报》。该报问世不久,就得到李高兰老师的热情支持。其间,还设了《高兰专栏》。李老师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锋、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透过纸背,给新葡萄新京威尼斯附院、给喜爱《新葡萄新京威尼斯附院报》的读者带来一股清新怡人的风。

由于李老师的文章向来表达方式别具风格,笔法彰显着豪放激越的阳刚之气,字里凸现着昂扬向上的力量,行间洋溢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以致本人如同许多喜欢李老师的文章的读者一样,一直认为《高兰专栏》的作者是个年轻的男性。

在纪念《新葡萄新京威尼斯附院报》创办三周年座谈会上,本人才得以与李老师见上一面,原来是位热情、爽朗、健谈、素面朝天的大姐大。让本人惊讶的还有,这位海南小有名气的女作家却是学医出身,半生吃的并非文字饭,曾在本校任教十年。

随着拜读其文、接触其人的增多,对李老师的了解也就越多。李老师是在个人事业成功、年近半百才走上业余写作之路;在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家庭美满的基础 上,她不但事业成功,写作成功,子女培育也很成功,女儿清华大学毕业后正在美国名校读博,儿子正在国内名校读硕……

之后,出自敬重,本人邀请李老师参编《老年安全健康百事通》一书(她是唯一一名校外编委),她欣然应邀参加编写。在一次编委开会时,我问她:“李老师,您 还有几年才退休?”“还有三年”;我真挚地对她说“李老师,您退休后哪里都不要去,马上来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报到,新葡萄新京威尼斯需要您!”她很爽快:“好!我一退休立即向你报 到。”

李老师是个有心人。自从20059月 返校以来,在完成学校交给她的工作任务之余,她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附院报》主动开设《医护风采》专栏并一直为该专栏供稿。此外,还积极为《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院报》撰稿。在 物质欲望至上、人心浮燥、文字难以带来面包与鲜花、文学园地日益荒芜的当今社会,象李老师这般岁数,还这样坚定地在所固守的精神家园里渲泄情感、栖居灵 魂,实在难得。

李老师又是个热心人。自返校以来,把写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的她,将所撰写的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优秀专家教授,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刊于地方党报上,向广大读者介绍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的优秀 专家教授,扩大了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的社会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正如主管宣传工作的陈玉民副院长所言:“李高兰老师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海南作协主席孔见在名记蔡葩所著的《有多少优雅可以重来》一书序言中说“一棵树活久了,就有许多可以捡拾的落叶;一个人在地面上活久了,就有许多可以回忆 和玩味的往事”。可以说,植根海南这块沃土的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是棵大树,是棵拥有六十年轮的大树。花开花落,春华秋实,树下自然有不少缤纷的落叶。

六十年风雨兼程,几度沉浮;六十载峥嵘岁月,薪火相传。六十年来,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办学规模从小到大,师资力量由弱转强,培养人才从只培养医士、护士、助产士到培养医 学专科人才再到培养医疗、检验、护理、药理等各类本科人才,从只培养国内医学人才到培养国内医学人才与招收留学生并举。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有一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人的励精图治,艰 苦奋斗;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教师,用他(她)们的坚毅、坚忍、坚强、坚定、坚守,用他(她)们的智慧与汗水,用他们为人师表的楷模行为,熏陶了一代又一 代学生,为社会输送了一届又一届医学人才。对于这些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人们,应该讴歌,应该立传。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正是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艰难建校的时期。作为曾在此时期任教的一名教师,李老师正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细腻感受记录这个时期。虽然是以个人 角度来审视那段历史的,但它已远远超过个人感情本身的价值。李老师以不倦的身影,不灭的激情,穿行于校园各个角落,细心捡拾一朵朵“落叶”,致力抢救流逝 的历史,一心唤醒过去的时光。在她文采斐然又满怀深情的笔下,一个个为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且德才兼备的老教授,抖落岁月的尘埃,走出被遗忘的暗层;一个 个德技双馨的专家、教授神采奕奕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见证了岁月变迁,见证了流年轮回,见证了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前进中的一个个时期的足迹,见证了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一个个优秀人物的背影。

本书是一幅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发展的宏大的历史画卷,其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跨越几个年代的繁杂人物、景物纳入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构图方法疏密有致,既注重 节奏感,又突出韵律感。当你徐徐打开画卷时,可以看到画卷里面,既有某些在六、七十年代艰难困苦的创建时期为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老教授,也有教龄近 半个世纪的老教师;既有七、八十年代固守清贫、固守教书育人岗位的中年优秀教授,也有大器早成的青年才俊;既有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自己培养的优秀专家教授,也有近年来引 进的优秀人才。从芸芸人物的材料中,人们隐约可以听到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艰难前行的脚步声,可以领悟海南建省二十年来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迅猛发展的势头,可以从中觅寻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的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的历史踪迹,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情结,可以目睹从画卷走下的一个个德才兼备且平和淡定的人们的风采。

本书又是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集。深刻凝练的主题思想、清新娴熟的文字笔墨、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多式多样的表现手法、行云流水般的起承转合,正如许多教职 工所评价“看李老师的文章是一种精神享受”,用时下的说法是,李老师的文章给读者以一种文字美学愉悦感。所以说,李老师的这本书,既有资料、史料价值,又 有文学欣赏价值。

著名作家谢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这几十来位优秀人才专业不 同,业绩有异,但共同点是,走的是一条阳光与风雨同在、鲜花与荆刺相伴、平坦与崎岖交织、成功与失败并存的道路。在鲜花簇拥、奖状熠熠、镁光闪闪、掌声阵 阵的背后,往往是流不完的汗水、道不尽的心血、数不完的艰辛……

当然,若与其他名牌院校相比,这些优秀人才或许业务不够拔尖,业绩或许不够辉煌,事迹或许不能感人,但我们不能用时下的科研水平与七、八十年代的科研水平 相比,不能用先进院校的水平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本校水平相比。正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所呤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挥洒着汗水,奉献着才华,诠绎着生命的意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是海 医的脊梁,是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的精神风骨,他(她)以一个个普通的血肉之躯,连缀成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有道:寓大于小,微中显著。书中芸芸人物身上折射出当代教师、医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将激励着我们所有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应该不甘落后,应 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同时,也勉励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挽一挽前行的缰绳,纠正一下也许跑偏的人生航向。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本来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不 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有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此话很有哲理,很耐人寻味。本人坚信,通过这本报告文学集这根坚韧的细丝,不但 把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人脑海中分散的、独立的记忆串联起来,唤起共同的情感共鸣,成为难忘的集体记忆,还将成为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人昂扬向上的粘合剂。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古代“卡玉献玉”的故事。李老师不辞劳苦的奔走采访,两年多孤心苦诣的写作,如今,这本传递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囊括了众多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优秀人物 形象、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洋溢着透明的个性风格的著作的问世,不也是献给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六十华诞的一块珍贵无比的玉石,一份饱含深情的厚礼吗?

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六十华诞即将到来之时,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这块杏林耕耘十载的我,代表校方欣然接受这份厚礼。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事业方兴未艾,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人才继往开来,我期盼着更多的作者拿起健笔,讴歌我们的人才,激励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