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参加完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首届校友代表暨首届校友会成立大会后,刚步出多功能报告厅,听到身后有人亲热地跟我打招呼:“李老师!”转身一看,打招呼的是法医学教研室主任林少影教授。
林教授笑容可掬地指着站在身边的一位面目清秀、体态轻盈、举止斯文的中年女姓问我:“您还记得她吧?”。
定晴一看,笔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惊呼:“啊!小咏!”对方也很激动,伸出双臂,“李老师!”,久别重逢的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一张熟悉的面孔,一句久违的称呼,打开了彼此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
笔者1976年刚来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工作时,病理学柯瑞莲老师是我的邻居。柯老师有两个女孩,大女儿叫柯嘉;小女儿叫张咏。那时的张咏才13岁,刚上初中,皮肤白净、五官清秀、乖巧伶俐,甚得家人及邻居的的喜爱,都叫她“小咏”。小咏1980 年高中毕业考上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医疗专业专科班,毕业后随调回家乡汕头工作的父母离开海南,我也于1986年调离本校,从此我们便失去联系。只是依稀听说张咏后来到美国留学。没想到,阔别二十来年后,我们重逢于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纪念办学六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
“小咏,你是专程回来参加校庆的么?你现在住在美国哪个城市?你父母身体还好吧?你姐姐也在美国吗?”笔者激动地连发珠炮似地的问道。
“是的。我是专程回来参加校庆的。我住在纽约。我姐姐比我先去美国,读完博士学位后现在在纽约一家医院当麻醉师。我父母现都住在美国,身体还好。我妈妈也收到了学校的邀请函,但她年岁已大了……”。张咏微笑着一一回答。
“柯老师是学校的高年资老师之一,要是你们母女俩一起回来庆贺校庆,该有多好!回美国请代我向你父母问好!”笔者说道。
“我一定会转达。李老师,我听林老师说,您的女儿也在美国,您去过美国了吧?下次去美国,欢迎您来我家做客!”
“我女儿在硅谷工作,我2005年曾去过美国探亲。好,下次去美国,一定上你家做客!你们姐妹俩事业有成,这是你父母的骄傲。”
在与张咏的简短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她毕业后先是在汕头某医院工作,经过艰苦的、不懈的努力,拿到美国奖学金后赴美国留学,读完博士后,现在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一个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
“小咏所在的大学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生物医学类大学”林教授介绍道。林教授77年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在病理学教授组工作,既是柯老师的学生,也是柯老师的同事。她与笔者一样,是看着张咏长大的。
“是的。我们学校先后出了二十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张咏笑而言之。
“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医学专科学校的专科生到美国著名大学的博士后,你的奋斗之路,肯定是一条充满艰难、曲折的,不平凡的道路。我采写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优秀校友风采集历时近一年,没有了解到你的信息,因而在第一辑中没有写到你,真遗憾!”笔者感叹道。
“小咏,你目前主要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笔者问道。
“艾滋病防治”
“那太好了!学校里也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以后是否会与母校进行科研合作?”
“可以。条件允许的话,我一定为母校的发展尽力。”
因为都要参加其他校庆活动,我们匆匆合影留念,匆匆交换联系方式,匆匆道别。
当晚看完校庆晚会,回到家已是深夜。不顾几天来接待校友的疲惫,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笔者试着按张咏留给我的电子邮箱与她联系,但到笔者发稿时,也没能与她联系上。但笔者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久的将来,笔者一定能在《母校为您而自豪——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优秀校友风采》第二辑上展示这位优秀校友的风采。
博士后校友张咏与我校林少影主任、李高兰老师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