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5日下午,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首届校友代表大会暨校友会成立大会圆满落下帷幕,笔者抓紧时间采访了专程前来参加办学六十周年庆典活动的中科院曾毅院士。
矫健的步伐、睿智的目光、和善的笑容,从外表上判断,曾院士只不过花甲之年。令笔者吃惊的是,曾院士1929年出生,已是年近八旬。
“曾院士,请问,您哪一年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工作?”笔者问道。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医学生,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参加医学师资培训班。1958年响应组织号召,自愿报名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海南地处边陲,算是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于是,我就来到了海南医专工作。感受到了当时海南的贫困,也感受了海南医专创建时期的艰难。我在这里只工作了几个月时间,组织上调我到广东中山医学院工作,三年后又调我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忆述往事,曾院士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可敬可亲的笑容。
一般来说,人们对年青时代学习、工作、实习过的地方,都有深刻的印象。年岁越大,记忆越深刻,每每重游故地、重见故人,都会唤起珍贵的记忆,哪怕是在艰辛的岁月中留下的苦涩的记忆。
“曾院士,58年至今,已是半个世纪。这些年,您回过海南吗?”笔者问道。
“回过,回过好多次。每次回海南,我都要到海南医专走一走,看一看……”
“有句老话,旧地重游格外亲,每次回来,有何感想?”
“以前几次都是到海南医专旧校址看看,每次都有新变化,都有新感受。不过,变化最大还是海南医专从海南大学剥离之后。新校址与旧校址之变,可谓巨变。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发展为海南唯一一所医药大学,前景非常远大、非常美好!”曾院士一脸兴奋、激动。
听到我俩的谈话,曾任海南大学医学部主任的凌炽星教授走过来,爽朗地说:“当年我们强烈要求从海南大学分离时,压力非常之大,什么‘闹分裂’、‘闹独立’、‘自由主义’帽子满天飞。可曾院士十分支持我们。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有今天的发展速度,也有曾院士的一份功劳!”。
因曾院士还要参加其他校庆活动,笔者只好结束了对曾院士的采访。
翻阅曾毅院士的简介,这是一位科研硕果累累的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博士后导师。共发表中英文论文400余篇、专著六本。曾获“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称号;曾获国家与部级科技成果20余项及陈嘉庚医药科学奖、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贝利马丁奖。
翻阅曾院士的个人简历,我们看到的是曾院士在科学的道路上一路走过留下的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74年至1975年,在英国格拉斯哥病毒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从事肿瘤基础研究);1986年至1987年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客座研究员从事HIV的研究;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三届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微生物联盟执委,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联合国亚太地区艾滋病与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博士后导师,国家性病艾滋病预防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