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VIP)官方认证-APP PLATFORM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2012年第三次学习报告会暨第五次基层单位集体学习活动

作者:admin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12-10-19

1017下午,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2012年第三次学习报告会暨第五次基层单位集体学习在城西校区国际报告厅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满生应邀作题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专题辅导报告。党委书记廖小平,校长吕传柱,副校长曾渝、黄元华、牟忠林等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及教职员工近600到场聆听报告会。

学习会上,周满生教授从“文化及学校文化概述”、“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性”、“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教发展问题的思考”四个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学校文化建设情况,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全面分析和阐述了文化及学校文化的内涵,深入解答了“如何发挥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人文学科与通识教育人有何关系”等文化发展方面的高端问题。并就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指出,强国须先强民,强民重在强心。文化强国必先文化强人,文化强人必先强化教育。我们必须把学校文化建设置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中国数亿大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品质,就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品质。百万所大中小学校,必须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

什么是文化?周满生教授认为,“文”就是用光明的思想治理社会,使天下祥和;“化”就是治理世界的武器;“文化”就是光芒普照的思想,是人类治理世界的武器。简而言之,“文化”就是育人之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指精神财富,比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学校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在谈到建设学校文化有何重要作用时,周满生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与独特的学校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凝聚精神、塑造人格、强心固本、传承文明的取向,已成为新阶段学校总体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是价值取向的声音,是“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德育为先办学理念表达的办学意志,是传播新思想构建新理念的载体。学校文化的功能,为宏观战略创设和微观策略探究建构思想的载体,因此成为落实国家教育纲要的重要平台。一个好的学校,应当是学校文化成果丰硕的学校,而丰硕的文化成果,现实性地显现出该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创造热情。因此,学校文化必须把学校人文化成果的创造当作非常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请别人为学校盖一座楼,也不一定比学校人亲自栽一棵树更能产生心灵撼动的力量。

周满生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战略确立的校风,展示勤勉卓著高远务实远见,培养学生纯洁的道德与独立行动的能力;学校文化战略确立的教风,仁爱严谨善导扬长,成为精于解惑打开思考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责任;学校文化战略确立的学风,倡导慎思敏行哲思自主,形成特色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向学意识的风尚;学校文化战略确立的愿景,倡导精神蓬勃心智宏毅,成为办学者引领发展的理念和文化育人的模式。

周满生教授指出,大学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是多元文化不断渗入学校文化阵地,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二是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对学校在这一新的文化阵地上对文化的方向的控制和把握提出了挑战;三是当代青少年的追新性,对提高传统学校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发挥其有效作用提出了挑战;四是人文精神内涵逐渐淡化,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人文精神提出挑战;五是学校文化阵地建设的主体本身素质水平受到时代的挑战。因此,学校领导者除了要有大局意识,从战略角度构建学校文化外,还要脚踏实地,重视每个细节,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除注重发挥文化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和约束功能外,还要注重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

在谈及如何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时,周满生教授认为,学校文化的四个层面,一是构成学校文化硬外壳的物质文化;二是成为学校文化软外壳的行为文化;三是成为学校文化软硬外壳之间联系和支撑的制度文化;四是表现内外软硬及其相互联系方面渊源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因此,学校文化的四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对于如何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周满生教授认为,绝不是仅仅靠诵读几篇经典诗文就可以承负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我们必须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科学严谨的精神,生动有序的传承。学校应该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核心文化教育设施,并且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多层面多样化的。

周满生教授还对高等教育问题,尤其是发展通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他倡导教师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采取互动的方法进行授课。他认为,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分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建设一流大学的认识,周满生教授认为,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是国家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利益所在。建设一流大学不能仅靠投入巨资,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建设一流大学最核心的是要凝练一流的师资队伍。吸引到一流的教师,就容易争取到政府和企业的各种项目资金,也容易吸引国际一流同行的关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这样学校就变成一团活水,进入了良性循环。谈及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时,周满生教授认为,每一个大学的校长、教务长、系主任,重要任务就是保证学校可以吸引、招募和留住杰出人才;研究生导师都有责任去发现、培养和引导那些可能从事学术职业的博士研究生,给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学术实践机会;要吸引多样化人才,必须注重教师不同的学术背景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努力实现多样化发展目标,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不搞论资排辈,不搞近亲繁殖。此外,学校要有一个良好支持创新的环境,即良好的工作条件、能够获得竞争性的研究经费、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有效的管理支持、自由开展富有挑战问题的研究。

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周满生教授认为,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影响,部分大学越来越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部分大学内部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泛化,这事实上改变了大学的性质,教师和学术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很大削弱,大学按照教学科研规律自主办学、管理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非常不利学校的发展。要解决高校去行政化,一方面,政府要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高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要改变简单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学校和职能部门领导在涉及个人及所在学术团队有关的利益分配时,必须采取回避制度。

周满生教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融汇东西、深入浅出的报告和解答,令在场的教职工深受启发,获益匪浅,精彩生动的报告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党委书记廖小平主持报告会时指出,周满生教授长期从事学校文化研究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深刻的领悟。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社会阅历、独特的视角、博学的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阐述了学校文化的本质意义、构成形式以及建设学校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家对学校文化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充分了解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也为今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教授的报告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

廖小平书记指出,人才培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科建设同样也期待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和双重责任,学校在文化发展上的任务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同等重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校的发展经历了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过程。“十二五”时期,我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同样面临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提高学校办学品位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将学校的发展优势、办学特色凝练、固化成文化,使其成为学校的内在灵魂,引领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深入领会周满生教授报告的思想和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思考我校的文化建设途径,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投身文化创新创造,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加快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廖小平书记、吕传柱校长、曾渝副校长、黄元华副校长在报告会前共同会见周满生教授一行,对其在百忙之中莅临学校做专题辅导报告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

我校党委书记廖小平主持大会

\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周满生作报告

\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