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VIP)官方认证-APP PLATFORM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盘点  >  正文

要闻盘点

[推荐阅读]【人民日报】礼,文明古流不可弃

作者:wudanrong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14-05-09

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就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如此丰富而成体系的礼,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理念?有没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我们先来看经典中的两段名句。

一是《孝经》所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礼”,不过是一个“敬”字罢了。二是《礼记》开篇的“毋不敬”,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行五礼,皆须敬也。”古人将社会上所有的礼仪归结为吉、凶、宾、军、嘉五类,习称“五礼”,孔颖达说,行五礼,必须怀有敬意。朱熹认为,“毋不敬”三字可以看作是全篇的总纲。由此可见,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古人为何要把“敬”特别提出来?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战胜恶劣环境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部落走向部落联盟,从社群走向国家,彼此分工合作,不断推动文明进步。而既然人注定要与他人一起生活,就有一个彼此如何相处的问题。是恃强凌弱、以多欺寡,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孔子把“仁”作为最高境界的道德,认为内心有仁爱,举止必然恭敬。《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内心的敬不丢失,待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君子境界。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子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内心秉持的理念不同:“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内心念念不忘的是仁与礼,所以他能爱人、敬人。

中国自古以道德立国,道德与礼不可分离,甚至可以通过礼来观察德性。《左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下军佐臼季出使,经过冀邑时,看到一位叫冀缺的人在田间耕耨,妻子正给他送食,荒郊野田之中,两人相待如宾。臼季非常感动,把冀缺带到宫里,希望晋文公任用他。文公问理由,臼季答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意思是说,敬是诸种美德的萃聚。能恭敬待人者,必是有德之人。治民,要有德性,所以请您任用他!

人是情感的动物,而情感需要交流。内心对他人的尊敬,只有藉由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例如拜揖、礼让等肢体动作,敬称、致敬、答谢等文字语言,仪式、席位、次第等场景安排。礼的功能一是便于大众学习与践行,在总体上将中华民族的道德与文明水准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孔子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正是这个意思;二是可以整齐风俗,提高全社会在文化上的认同,并在深层次上形成民族凝聚的向心力,这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民族而言,意义不可低估。

中华文明历来高扬人类的普遍之爱,强调以礼待人,引领社会向上。《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而把对方放在受尊敬的位置。即使是背负肩挑的小贩,也一定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可见,中国人所说的爱,是排除身份等级的普遍之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遵行于此,从而成为最善良、最文明的民族之一。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