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一)
一、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历史沿革
医学教育承载着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使命,与全民健康息息相关。
自2008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之后,我国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逐步开展,成立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初步建立了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
2016年,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并将其作为新一轮认证的依据。
2020年6月,工作委员会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已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
截至2021年底,工作委员会完成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
为保证医学教育标准的与时俱进,更好地推进新一轮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实践,工作委员会总结我国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有益经验,及时引进医学教育最新理念,于2021年启动对2016版标准的修订工作,形成《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解读
2022版标准仍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两部分组成。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部分,仍分为基本标准(Basic Standards,B)和发展标准(Quality Development Standards,Q)。基本标准为所有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都必须达到的标准,用“必须”来表达。发展标准为国际所倡导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高标准,体现了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用“应当”来表达,达成情况因各医学院校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教育政策而有所不同。
与2016版标准相比,2022 版办学标准部分的主领域仍为10个,亚领域仍为40个;条目由原来的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调整为117条基本标准和76条发展标准。同时,为增加可读性,对注释内容增加了数字索引(Annotations, A),共86条。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医学毕业生。本科医学教育为学生接受毕业后教育和在各类卫生保健机构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本科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需要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提高。
本标准反映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国内现状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依据。各医学院校应在标准的指导下,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本标准承认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在遵循医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除必要的要求外,不对课程计划提出过多具体的、强制性的规定,为各校的发展及办学留下充分的空间。应该着重强调的是,本标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指导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实践,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二)
一、医学教育认证的概念
认证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的一种途径,是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一套程序和标准对医学院校(院校)或教育项目(专业)进行审核与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并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改进教育质量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构成
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由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部分构成,两者的区别在于认证的主体和认证的对象。院校认证由地区性或全国性认证协会把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证,是为了评判整所院校的教育质量;而专业认证是由专业协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计划进行认证,评估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某种专业是否符合预先制定的基本标准,为进入专门职业工作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三、医学专业认证的概念
医学专业认证特指医学行业的专门协会和医学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对医学领域的相关专业进行的质量评价,以保证从业人员进入医学行业所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并能根据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逐步改进。
四、医学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定
2010年,美国的外国医科毕业生教育委员会(ECFMG)宣布自2023年起,所有要申请ECFMG证书的外国医科毕业生,其毕业的学校必须经过被国际机构正式认定的认证机构的正式认证。WFME于2012年推出一项新计划,对各国认证机构的资质和水准进行国际认定,即所谓的认定“认证者”。2019年4月,ECFMG在其发布的指南中强调,自2023年起,所有要申请ECFMG 证书的外国医科毕业生,其毕业的学校必须经过正式认证,且认证机构必须被WFME正式认定。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ECFMG将该规定推迟至2024年生效。
WFME对各国认证机构的资质和水准进行的认定是目前ECFMG认可的机构项目之一。WFME对认证机构的资质、认证采用的标准及流程均有明确要求。若一国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能够通过 WFME 机构认定,表明其运作良好并符合国际标准,能够在医学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严谨可靠的决策。与医学教育认证相似,WFME 对认证机构的认定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根据认证机构的制度及运行的实际情况,给予为期10年的认定有效期。截至 2023年6月,通过WFME机构认定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遍及五大洲,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俄罗斯联邦、荷兰、墨西哥、埃及、巴西、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38个医学教育认证机构。工作委员会已于 2020 年 6 月正式通过 WFME 机构认定,有效期 10 年。
五、目前我国开展认证工作的专业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等专业已经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分别由相关工作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施。
——以上内容摘自《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院校手册》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三)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领域: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精神与素养。每所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生的预期结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医学教育是一个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连续过程。经过院校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具备了相应的从业基础,但尚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就要求他们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以及掌握的科学方法将为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撑。
一、科学和学术领域
1.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能够应用医学等科学知识处理个体、群体和卫生系统中与医学或者健康相关的问题。
3.能够理解和描述生命各阶段疾病的预防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转归、预后及康复。
4.能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基本原则。
5.能够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等科学文献中的证据。
6.能够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二、临床能力领域
1.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同行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
2.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
3.能够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价,规范地书写病历。
4.能够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中的发现,形成初步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5.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安全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方法并说明其合理性,对检查结果能做出判断和解释。
6.能够选择并安全地实施常用的临床基本操作。
7.能够根据不断获取的证据做出临床判断和决策,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确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并说明其合理性。
8.能够了解患者的问题、意见、关注点和偏好,使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充分理解病情;就诊疗方案的风险和益处同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共同制订诊疗计划(医患共同决策)。
9.能够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提供相关信息,使他们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诊疗方案。
10.能够将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卫生保健和慢性疾病管理等知识和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
11.能够依据客观证据,提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12.能够发现并评价病情的变化及严重程度,对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进行可能的急救处理。
13.能够掌握临终患者的治疗原则,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沟通。用对症、心理支持等姑息治疗的方法达到人道主义的目的,提高患者的死亡质量。
14.能够在临床信息系统中有效地检索、解读和记录信息。
三、健康与社会领域
1.具有保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
2.能够了解影响人群健康、疾病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因素,包括健康公平性、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心理状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3.能够在不同情境下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有效沟通,如医生、健康倡导者、研究者等。
4.能够解释和评估人群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包括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患者随访、用药、康复治疗及其他方面的指导等。
5.能够了解医院医疗质量保障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权限,重视患者安全,及时识别对患者不利的危险因素。
6.能够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组成部门的职能和相互关系,理解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原则,以满足个人、群体和国家对健康的需求。
7.能够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素。
四、职业精神与素养领域
1.能够根据《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为所有患者提供人道主义的医疗服务。
2.能够了解医疗卫生领域职业精神的内涵,在工作中养成同理心、尊重患者和提供优质服务等行为,形成真诚、正直、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素养。
3.能够掌握医学伦理学的主要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医疗服务中。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同行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等有效地沟通伦理问题。
4.能够了解影响医生健康的因素,如疲劳、压力和交叉感染等,并注意在医疗服务中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因素,同时知晓自身健康对患者可能构成的风险。
5.能够了解并遵守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6.能够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尊重其他卫生从业人员,并注重相互合作和学习。
7.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四)
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认证是保障医疗服务安全及医学专门人才合理利用的切实有效手段之一,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导和推动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医学人力资源跨国界流动日益加快,通过建立国家、地区医学教育认证体系、认定医学教育认证机构以规范医学院的办学行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医疗服务安全及医学专门人才的合理利用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多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对国际医学生毕业院校的认证情况作出要求。
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机构和制度
认证机构: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
认证范围:临床医学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等。
认证依据:2022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2023版)》。标准主要包含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包括10个主要领域、40个亚领域、117条基本标准、76条发展标准。在标准指导下,确立办学定位、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十个主要领域:
1. 宗旨与结果
2. 课程计划
3. 学业考核与评价
4. 学生
5. 教师
6. 教育资源
7. 教育评价
8. 科学研究
9. 管理与行政
10.改革与发展
认证程序:认证申请-学校自评-现场考察-认证反馈及认证报告-认证结论-持续改进
——以上内容摘自《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院校手册》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五)
一、我校认证情况
2014年6月参与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并通过认证,有效期为六年。
2020年提交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综合报告,经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研究于2022年对外公布决定延长有效期至2024年12月。
2023年5月提出临床医学类专业认证申请,参与认证专业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因未达准入指标,申请结果为“持续建设”。
2023年10月邀请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对我校进行认证申请前期考察;2023年12月专家入校考察并提出相关指导意见。
根据专家意见持续开展整改工作,预计2024年11月~12月迎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计划
认证工作时间:2024年4月~2025年1月
认证工作进度安排:
1.启动阶段(2024年4月)
(1)工作部署。
(2)全校宣传动员,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3)组织学习,培训骨干。
2.自评整改阶段(2024年5月~9月)
(1)工作调研,自评整改(2024年5月~6月)
(2)撰写、完善、上报自评报告(2024年6月~9月)
3.迎评整改阶段(2024年9月~2025年1月)
(1)现场考察迎检准备(2024年9月~11月)
(2)现场考察(2024年11月~12月)
(3)整改(2025 年1月起)
三、工作重点
认证动员工作: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广泛学习认证标准,明确认证目的、了解认证程序。
认证重点工作:开展自评工作,全面梳理支撑材料。
现场考察重点:第一轮认证中提出需改进的问题;预认证中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设置问题、临床资源、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核心问题: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成效;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关键资源;结合客观状态数据报告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考察。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六)
一、什么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由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以国家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为依据,通过学校自评和外部专家考察评审,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评估),判断其是否达到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肯定其长处,帮助学校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明改进的方向,推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发展。
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意义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持续改进、促进教育质量国际同质等效的有效手段。它对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认证对我校的重要意义:
(一)为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跨国界流动提供了一张入场券;
(二)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有了一张学位国际互认的通行证;
(三)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有利于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审核与评估;
(五)有利于提高我校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吸引优质生源;
(六)有利于开展留学生教育。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七)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提交材料流程及要求
为更加规范、高效地推进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集中解答各单位关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一些共性问题,现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提交材料及流程要求进行统一,具体要求如下:
一、提交材料流程
材料提交人一审→三级单位负责人二审→二级单位联络员汇总→二级单位责任领导三审→二级单位联络员提交终版材料至认证工作各对应工作组,电子版发指定邮箱
二、提交材料要求
1.自评陈述报告和认证材料台账中,各牵头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各自负责板块(包括协助部门)的内容,汇总后按照认证标准及要求整理后提交。
2.请各二级单位联络员提示本单位责任领导、三级单位负责人、材料提交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材料的提交和审核,联络员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材料提交。
3.所有提交的文件材料等按照“认证材料台账与分工”的标准及序号作为文件夹的名称打包压缩发送。文件命名方式采用“部门+标准+标准亚领域”(例:教务处+1.宗旨与结果+1.1宗旨);文件夹里面有多项材料的,根据台账材料顺序编号(例:1-1、1-2;2-1、2-2)。所有材料都需要提交材料目录清单。(附件1: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12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提交材料目录清单)
4.各部门提交的材料,如果是已发布的文件、通知等均需提供 PDF 红章电子版;如果是文字总结材料(非已发的文件和通知,Word或Excel版)等需按照统一的格式排版(附件2:文件排版格式说明),再转换成PDF格式提交。
三、工作例会制度
1.报告撰写组、材料统筹组、宣传组根据其工作职责,每周召开一次认证工作例会,汇报本工作组认证工作进展情况。保障组、认证督查组根据其工作职责,每月召开一次认证工作例会,汇报本工作组认证工作进展情况。专家进校前,各工作组需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认证工作例会。各工作组每次召开工作例会后需整理出工作例会会议纪要提交认证工作办公室。
2.专业认证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每两周召开一次认证工作例会,审核各认证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会后需要整理出工作例会会议纪要提交认证工作办公室。
3.认证工作办公室和综合协调工作组根据其工作职责,每周召开一次认证工作例会,汇总各工作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认证工作进展等相关材料,提交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4.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认证工作需要,随时可召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题会议。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八)
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机构调查数据填写须知
关于数据的填写说明如下:
一、自然年:指自然年度,即上年的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如财务、科研信息按照自然年度统计汇总数。
二、学年:指教育年度,即上年的9 月 1 日至本年的 8 月 31 日。如教学信息按学年度统计汇总数。
三、近三/五年:指最近连续三/五个自然年或学年,每个自然年或学年的统计汇总数。
四、近一/五届:指离统计时间最近的一届的数据。 五、时点:指特定时刻产生的指标数据的统计截止时间,即本年 9 月 30 日。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
六、医学院(部、中心):本调查中特指综合性大学中所设立的,相对独立管理医学各专业的医学院、医学部、医学中心。
七、本次收集表格时间截点为5月30日,表格持续更新,至专家入校考察前所需表格时间截点为9月30日。
附件:1.中国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机构调查数据填写表格
汇总
2.中国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机构调查(2023)数据
填报指南
附件1:
中国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机构调查数据填写表格汇总
学校基本情况 |
1 | 表 1-1 学校概况(时点) |
2 | 表 1-2 学校分校区情况(时点) |
3 | 表 1-3-1 学校管理职能部门(时点) |
4 | 表 1-3-2 医学院(部、中心)管理职能部门(时点) |
5 | 表 1-4-1 学校教学科研单位(时点) |
6 | 表 1-4-2 医学院(部、中心)教学科研单位(时点) |
7 | 表 1-5 临床医学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时点) |
8 | 表 1-6 生物与基础医学本科教学实验室情况(学年) |
9 | 表 1-7 学校临床教学基地基本情况(时点) |
10 | 表 1-8 临床医学类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相关教学资源情况(时点) |
11 | 表 1-9 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时点) |
12 | 表 1-10 学校科研基地(时点) |
13 | 表 1-11-1 医学门类专业大类基本信息(时点) |
14 | 表 1-11-2 医学门类专业基本信息(时点) |
15 | 表 1-12 医学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基本信息(时点) |
16 | 表 1-13 医学一流学科与医学类优势(一流)专业情况(时点) |
教师 |
17 | 表 2-1 学校授课教师基本结构(时点) |
18 | 表 2-2-1 医学类专业教师基本信息(校内)(时点) |
19 | 表 2-2-2 医学类专业教师基本信息(医院)(时点) |
20 | 表 2-3 医学类国家级高层次学术人才(时点) |
21 | 表 2-4 医学类专业教师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情况(自然年) |
22 | 表 2-5 医学类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教学奖励获奖情况(近一届) |
23 | 表 2-6 医学类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自然年) |
24 | 表 2-7 医学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评价机构(时点) |
25 | 表 2-8 学校和医学院(部、中心)开展/组织参加的医学教育相关培训情况(学年) |
26 | 表 2-9 医学类专业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进修、交流情况(学年) |
学生 |
27 | 表 3-1-1 学校及医学类专业学生数量基本情况(时点) |
28 | 表 3-1-2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基本情况(时点) |
29 | 表 3-2 临床医学类专业当年本科生在本省的录取学生位次情况(时点) |
30 | 表 3-3 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报到情况(时点) |
31 | 表 3-4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生转专业情况(学年) |
32 | 表 3-5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生退学情况 (学年) |
33 | 表 3-6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生辅修、双学位情况(学年) |
34 | 表 3-7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生交流情况(学年) |
培养过程 |
35 | 表 4-1 临床医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情况(学年) |
36 | 表 4-2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公共选修开课情况(学年) |
37 | 表 4-3 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开课情况(学年) |
38 | 表 4-4 生物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情况(学年) |
39 | 表 4-5 临床教学基地教学与培训任务情况(学年) |
40 | 表 4-6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实习情况(学年) |
41 | 表 4-7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实习考核情况(学年) |
42 | 表 4-8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主要教学方法情况(学年) |
43 | 表 4-9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考核情况(学年) |
44 | 表 4-10 临床医学类专业阶段性综合考试情况(学年) |
45 | 表 4-11 医学类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情况(自然年) |
46 | 表 4-12 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情况(学年) |
47 | 表 4-13 临床医学类专业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情况(学年) |
48 | 表 4-14 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支持与服务情况(学年) |
49 | 表 4-15 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支持服务满意度情况(近三年) |
教育结果 |
50 | 表 5-1 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学年) |
51 | 表 5-2 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获得竞赛奖励情况(学年) |
52 | 表 5-3 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专利和著作权授权情况(学年) |
53 | 表 5-4 临床医学类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学年) |
54 | 表 5-5 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情况(近五年) |
55 | 表 5-6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情况(近三年) |
资源投入 |
56 | 表 6-1 医学院(部、中心)财务管理权限情况(时点) |
57 | 表 6-2 学校图书馆情况(时点/自然年) |
58 | 表 6-3 学校/医学院(部、中心)经费收入来源结构(自然年) |
59 | 表 6-4 学校/医学院(部、中心)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自然年) |
60 | 表 6-5 学校/医学院(部、中心)教学支出情况(自然年) |
61 | 表 6-6 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均拨款定额情况(自然年) |
62 | 表 6-7 大体标本使用情况(局部解剖)(学年) |
63 | 表 6-8 医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时点) |
64 | 表 6-9 医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时点) |
65 | 表 6-10 临床教学基地本科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自然年) |
66 | 表 6-11 技能中心和动物手术实验室情况(学年) |
67 | 表 6-12 临床教学基地服务支持资源情况(时点) |
医学教育管理 |
68 | 表 7-1 学校和医学院(部、中心)相关教学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基本信息(时点) |
69 | 表 7-2 校内医学相关委员会成员情况(时点) |
70 | 表 7-3 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学年) |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九)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宗旨与结果)
一、宗旨与结果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具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并让全校师生员工、医疗卫生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知晓。
2.在宗旨中阐述医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实现策略,确保医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3.确保宗旨在相关法律框架内满足医疗服务体系和公众健康的需求,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
(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的宗旨阐述了哪些内容?
答:阐述了医学教育办学的总体框架,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宗旨的制定应与学校的资源、管理相适应,同时考虑地方与国家、区域与全球对医学的期望和发展的需要,并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发展愿景。
(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宗旨的定位应体现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办学定位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发展目标等;办学理念应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四)什么是医学院校?
答:医学院校是指提供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教育机构,可以是独立建制院校,也可以是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医学院校还应包括附属医院及其他临床教学基地。医学院校不仅提供本科医学教育、开展研究、提供医疗服务,还可为医学教育的其他阶段或其他卫生相关行业提供教育方案和实施保障。
(五)医疗卫生机构有哪些?
答:公立、非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医学研究机构。
(六)什么是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
答:社会责任是指有意愿和能力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及医学研究能力来满足社会、患者、卫生及其相关部门的需要,促进国家和全球医学事业的发展。
社会责任应以尊重医学院校办学自主权为基础。超出医学院校权限的问题,尤其是医疗卫生相关问题,可以通过表明态度、分析因果关系以及提出相应建议等方式展现其社会责任。
(七)医学研究包含哪些研究?
答:包含生物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
(八)什么是全球卫生观念?
答: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主要健康问题的认知,包括对全球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和对因种族差异、地域差别、贫富不均等所引起的不平等与不公平的健康问题的认识,以及为应对这些健康问题的挑战而需要开展的跨学科、跨部门、多行为体参与的全球卫生治理的认识。
(九)校内主要利益相关方包括哪些?
答:教师、学生、校/院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
(十)校外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哪些?
答:相关政府机构和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区和公众代表、学术和管理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医学科研组织和毕业后教育机构的代表等。
(十一)院校自主权和学术自由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拥有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自主权,尤其是在以下方面: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所需资源的配置与使用。
2.得到大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术支持。
3.保证教师和学生拥有学术自由。
(十二)院校自主权和学术自由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加强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与医学学科间的融合。
(十三)院校自主权指的是什么?
答:医学院校相对独立于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区域及地方行政部门、私人合作方、行业协会、联盟和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其他利益相关组织等),对招生、课程计划、评价考核、教师聘任及待遇、科研和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有自主决策权。院校自主权应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遵循医学教育基本发展规律为前提。
(十四)教育结果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答:1.明确规定医学生毕业时在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精神与素养四大领域的基本要求,阐明与办学宗旨目标相适应的毕业生教育结果。
2.阐明学生在与同伴、教师、医疗服务领域其他从业者、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相处时应有的恰当的行为方式。
(十五)教育结果的发展标准有哪些?
答:1.明确建立院校教育结果和毕业后教育之间的关系。
2.明确学生参与医学相关研究的要求以及期望的结果。
3.明确学生对于大健康与全球卫生状况认识水平的要求。
(十六)教育结果指的是什么?
答:教育结果可以通过相应手段进行测量和评价,如学业考核、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发展和毕业生调查、就业与职业发展状况分析等。学业考核包括课程考核、毕业考核、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
——以上问题答案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课程计划1)
二、课程计划
(十七)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依据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定与本校宗旨、目标、教育结果相适应的课程计划。
2.在课程计划中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3.明确课程模式。
4.阐明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所采用的适宜教学方法。
5.确保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培养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6.以平等的原则实施课程计划。
(十八)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科学、系统地设计与实施。
2.在课程计划中体现科学发展新趋势。
(十九)课程计划包括哪些?
答:课程计划包括培养目标、预期结果、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组成、学分和时间分配)和考核原则等。课程计划应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涵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考核要求等内容,各部分应相互协调,并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二十)课程模式以什么为基础?
答:课程模式可以是基于学科的模式,也可以是各种整合模式。
(二十一)教学方法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哪些?
答:具体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基于问题或案例的学习、同伴学习、实验教学、临床示教、床旁教学、临床技能训练、情景教学、模拟/虚拟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
(二十二)什么是科学方法教育?
答:自主学习指学习者自我驱动,判断自身的学习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辨别与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与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监控自身的学习过程,评价自身的学习效果,并不断调节自身的学习行为。
(二十三)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科学方法原理,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医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循证医学教育。
(二十四)什么是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教育指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的培养。
(二十五)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哪些课程?
答:包括医学史、医学伦理、卫生法、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卫生事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涵盖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医学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鼓励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二十六)生物医学课程包括哪些?
答:包括人体解剖学(含系统解剖与局部解剖)、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核心课程或内容;以及与医学学科发展相关的拓展课程或内容,如神经生物学。以上课程或内容也可以整合的形式呈现。核心课程或内容应列为必修,拓展课程或内容依培养目标和院校资源情况自主设置并可列为必修或选修。
(二十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包括哪些?
答: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妇幼与儿少卫生学、社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全球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一)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课程计划2)
二、课程计划
(二十八)临床医学课程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答:1.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并涵盖临床学科内容,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临床医学知识、临床能力、职业精神与素养,在毕业后能够承担相应的临床工作。
2.在临床环境中安排临床医学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触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
3.保证理论授课和临床见习紧密结合。
4.确保学生在本校附属医院及与本校签有书面协议、具有教学资质的临床教学基地完成实习。
5.保证毕业实习时间不少于48周,实习轮转主要安排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与社区。
6.保证在毕业实习的科室轮转安排中,内科的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分别不少于3周,外科的普通外科不少于6周,且同时包括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
7.在临床实践中关注患者和学生的安全。
8.在课程计划中设置与医生职责有关的交流技能的专门指导,包括与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同行及其他卫生行业人员的交流等内容。
9.安排必要的中医药课程。
10.提倡早期接触临床。
11.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临床技能的培训。
(二十九)临床医学课程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将早期接触临床纳入课程计划,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
2.为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医疗人员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跨专业教育(IPE)的机会。
(三十)临床医学课程包括哪些?
答:包括诊断学(含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学、皮肤性病学、口腔科学、中医药学、全科医学等核心课程或内容;以及急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拓展课程或内容。临床医学课程也可以整合的形式呈现。
(三十一)临床技能包括哪些?
答: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沟通技能、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诊疗操作等。
(三十二)临床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是什么?
答:合理的教学安排是指临床教学时间不少于整个课程计划时间的1/2,在临床教学中实际接触患者的时间不少于整个课程计划时间的1/3。
(三十三)早期接触临床是指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早期接触临床指在生物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有计划地在临床环境中安排临床相关内容的学习,主要包括医患沟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
(三十四)临床技能培训的合理安排指什么?
答:合理安排临床技能的培训指技能培训内容依据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临床技能培训包括床旁技能训练和临床医学模拟训练。医学模拟训练是床旁教学的补充。
(三十五)课程计划的结构、组成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在课程计划中简述每门课程的内容、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以及其他课程要素,以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生物与基础医学课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协调。
2.在课程设置中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确定。
3.发挥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并及时修订大纲。
(三十六)课程整合包括什么?
答:整合包括生物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课程的不同形式的整合,如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主题模块整合等。
(三十七)课程计划管理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设置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审定课程计划,以实现预期教育结果。
2.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有教师和学生代表。
3.明确负责课程计划整体设计的部门或组织,设置确保课程计划有效实施的基层教学组织。
(三十八)课程计划管理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并加以实施。
2.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代表。
(三十九)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哪些?
答:其他利益相关方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实习医院和其他临床机构的代表、就业单位代表、医学院校毕业生代表、社区及公众代表(如包括患者团体和组织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或综合性大学的相关学院等。
(四十)课程计划与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确保课程计划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
(四十一)课程计划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指什么?
有效衔接指根据医疗卫生需求,调整应达到的教育结果。有效衔接需要明确课程计划与毕业后医疗实践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反馈机制。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二)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3.学业考核与评价)
三、学业考核与评价
(四十二)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围绕培养目标制定并公布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的总体原则和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考核与评价的形式和频次、成绩构成、标准、允许重修次数等。
2.确保考核与评价覆盖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精神与素养四个方面。
3.根据不同的考核目的,采用合理的、多样的考核与评价方法。
4.建立并实施考核与评价结果申诉制度
(四十三)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建立与培养目标、课程模式相适应的考核与评价的体系与方法。
2.积极开展考核与评价的体系与方法研究,探索新的、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并加以应用。
3.确保考核与评价得到医学教育专家的指导与监督。
(四十四)考核评价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 明确采用的考核与评价原则、方法和措施,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1.确保学生能够实现预期的教育结果。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3.做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并及时进行反馈,以便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十五)考核评价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通过调整考核与评价的频次和类型,既鼓励基础知识的掌握又促进整合性学习。
2.基于考核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四十六)如何不断优化考核与评价原则、方法和措施?
答:考核与评价原则、方法和措施需对应培养目标整体设计,鼓励使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微型临床评估演练(Mini-CEX)、操作技能直接观察(DOPS)、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CCS)、置信职业行为(EPAs)评价等。
(四十七)什么是终结性评价?
答: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用于判断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的评价手段。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学生成绩和学习结果的评定。
(四十八)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答: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相结合,重视和强调教与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和改进。形成性评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优化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
(四十九)怎样实现整合性学习?
答:整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实施综合性考核来促进,同 时应确保对单个学科或单门课程领域的知识进行合理覆 盖。
(五十)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在考试完成后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
2.将考核与评价的分析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
(五十一)考试分析包括哪些?
答:考试分析包括试题难度和区分度、考试信度和效度、专业内容分析以及对考试整体结果的分析等。
——以上问题答案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三)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学生)
四、学生
(五十二)学校招生政策及录取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根据国家的招生政策制定招生方案,并定期审核和调整。
2.在保证招生质量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3.在满足专业要求的前提下,不存在歧视和偏见。
4.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及相关信息。
5.制定并实施学生转专业的制度。
6.具有明确地针对录取结果的申诉制度。
(五十三)招生章程及相关信息包括哪些内容?
答:招生章程及相关信息包括院校简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收费标准、奖助学金、申诉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内容, 明确说明学生选拔过程并通过网络向考生公布课程计划。
(五十四)招生规模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在审核和调整招生规模时,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2.使招生规模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
(五十五)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必须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社会医疗需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其中的社会医疗需求包括哪些?
答:社会医疗需求包括国家和区域对医学人才的需要,也包括性别、民族和其他社会需求(人群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特点),如为边远地区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特殊招生和录取政策等。
(五十六)在审核和调整招生规模时,需考虑的利益相关方有哪些?
答:利益相关方包括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教师、学生和公众代表等。
(五十七)学生咨询与支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建立有效的学业咨询与支持体系。
2.对学生学习、生活、勤工助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务。
3.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体系。
4.配置学生支持服务所需的资源,关注学生事务工作队伍的建设。
5.确保学生接受咨询与支持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不泄露学生的隐私。
(五十八)学生学业咨询应包括什么?
答:学业咨询应包括课程的选择、住院医师阶段的准备等方面的内容。
(五十九)学生支持服务包括什么?
答:支持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就业指导、为学生(包括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住宿,执行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六十)学生代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确保学生代表能够参与课程计划的设计、管理和考核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宜。
2.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有益的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设备、场所、技术和资金支持。
——以上问题答案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四)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教师)
五、教师
(六十一)教师聘任与遴选政策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制定和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确保师资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求。
2.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办学规模和教学模式,配备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具有教学资质的教师队伍,尤其要确保足够数量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任教师讲授生物与基础医学相关内容。
3.聘任教师时应设定其职责范围,并确保职责范围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比例与平衡。
4.阐明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业绩标准,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
5.有相应的机制保证教学业绩的评价结果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等环节发挥作用。
6.有相应的机制保证非医学背景教师了解医学相关知识。
(六十二)教师聘任与遴选政策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在制定教师的聘任政策时考虑学校办学宗旨、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2.在制定教师的聘任政策时考虑人员经费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利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均衡发展。
3.有相应的机制保证临床教师参与生物与基础医学教学。
(六十三)教师聘任及遴选政策要确保哪些?
答:确保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生物医学基础专业人员、行为与社会科学专业人员以及临床医生参与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授课任务。
(六十四)被聘任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教学资质是什么?
答: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并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认可。非医学教育背景教师对医学教育应有所了解。
(六十五)教师的业绩标准衡量的依据是什么?
答:可以依据教师资质、专业经验、教学奖励、科研成果、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面衡量。
(六十六)教师活动与教师发展政策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制定教师培训、晋升、支持和评价等政策并能有效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这些政策应当:
1.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
2.认可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
3.鼓励教师将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4.保证教师有直接参与课程计划和教育管理决策制订的途径;
5.促进教师交流;
6.使教师具备并保持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鼓励教学创新;
7.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平衡。
(六十七)教师活动与教师发展政策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制定医学教师发展规划,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2.建立教师参与管理和政策制定的机制。
3.有相应的政策保证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平衡。
4.保证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有充分的了解。
5.有相应的机制保证承担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特别是生物与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学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六十八)教师发展应强调什么?
答: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提供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培训,以及咨询、指导、技术支持与反馈。
(六十九)教师对课程计划应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包括全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科间的合作和整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指导。
(七十)教师的交流包括哪些?
答:教师的交流应包括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的交流,重视临床医学、生物与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支持教师参加教学相关学术会议。
(七十一)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的表现是什么?
答: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表现为能够适应学校的教育目标,遵守教学的基本原则,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七十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平衡是指什么?
答:教师合理安排相关工作的时间,社会服务职能包括卫生保健系统中的临床服务、学生指导、行政管理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以上问题答案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五)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
(教育资源)
六、教育资源
(七十三)医学院校应该有可靠的、多样化的经费筹措渠道,保证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这里的“多样化的经费筹措渠道”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入、捐赠和基金收入、附属/教学医院支持、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等。
(七十四)医学院校必须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以确保课程计划得以有效实施。这里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哪些?
答:包括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基础实验室(含实验设备、材料和标本)、临床技能中心及设备、临床示教室、图书馆、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及住宿、饮食、文体活动等设施。相关基础设施应考虑对用于教学和科研的人体标本、动物的人道关怀。
(七十五)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资源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拥有承担全程临床教学的直属综合性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2.确保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和资源,满足临床教学需要,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数与病床总数比应小于1:1。
3.有足够的师资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
(七十六)临床教学基地包括哪些?
答:临床教学基地除附属医院以外,还包括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实践基地。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等与学校无隶属关系。
(七十七)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有省级政府部门认可作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资质;学校和医院双方有书面协议;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包括临床理论课、见习和实习在内的全程临床教学任务;有完善的临床教学规章制度、教学组织机构和教学团队等。
(七十八)医学类专业包括哪些?
答: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医学、精神医学、放射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等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包括上述专业的本科生、中/英文授课的留学生和专科生。
(七十九)病床总数指什么?
答:指附属医院床位数与教学医院床位数之和,其中附属医院床位数是指参与临床教学的附属综合医院和附属专科医院的床位数之和。教学医院床位数是指承担全程临床教学并有一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医院的床位数之和,但不包括承担部分教学的专科医院的床位数。医院的床位数为医院上一年向卫生部门呈报的年终统计报表床位数,如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低于编制床位数,则按实际计算。
(八十)评价临床教学资源如何进行?
答:评价临床教学资源包括对环境、设备、患者和病例病种数量、医疗卫生服务及其监督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衡量是否满足教学需求。还需要考虑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承担外校医学类专业学生占用资源情况。
(八十一)医学院校信息技术服务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保证师生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并探索新技术,以支持自主学习。
2.在符合医学伦理的情况下,保证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患者的相关病历信息及使用医疗信息系统。
3.在必要情况下(包括社会紧急状况),能支持将虚拟学习方法(数字、远程、分布式或在线学习)作为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教学方法展开应用。
(八十二)医学院校必须拥有足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校园数字化学习平台。这对学生有何益处?
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接受未来的继续职业发展(CPD)或继续医学教育(CME)做好充分准备。
(八十三)医学院校必须有制度和措施保证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这里的“教育专家”指的是什么?
答:指熟悉并研究医学教育问题、过程和实践并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人才,可包括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医生、管理者、研究人员等。教育专家可来自校内,也可从其他高校或机构聘请。
(八十四)教育交流的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分别是什么?
答:基本标准:
1.制定并实施与国内或国际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的相关政策。
2.提供适当资源,促进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地区间及国际间的交流。
3.制定并实施课程学分转换的相关政策。
发展标准:
1.考虑教师及学生的需求,尊重各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伦理原则,有目的地组织交流活动。
(八十五)医学院校在与国内或国际其他教育机构合作教学时,如何制定课程学分转换政策以保证课程计划顺利推进?
答:课程学分转换需在学校之间签署双方互认协议,确保满足本校课程计划的要求。制定公开透明的学分体系、详细描述课程要求有利于推进课程学分转换和学生交流。
——以上问题答案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六)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
(教育评价和科学研究)
七、教育评价
(八十六)什么是教育评价?
答:教育评价指根据相应的标准,运用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课程计划、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质量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八十七)医学教育的总体结果由哪些指标来衡量?
答:校内外组织的考试(如各阶段综合考试、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等)、职业选择、就业去向、毕业后表现等来反映,可作为本科医学教育改进的参考。
(八十八)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反馈的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 是什么?
答:基本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回复。
发展标准:将反馈结果用于课程计划的改进并取得成效。
(八十九)医学毕业生质量的分析应如何进行?
答:应围绕毕业生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包括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临床实践的表现和晋升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八、科学研究
(九十)医学院教学科研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促进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
2.加强对医学教育及管理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 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九十一)医学院教学科研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2.建立专门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在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九十二)医学院科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答:科学研究包括在生物医学、临床医学、行为与 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活动。科学研究促进教学体现在教 学中加强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的学习。
(九十三)医学院教师科研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 鼓励教 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2.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
(九十四)医学院学生科研的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基本标准:
1.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 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 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2.在课程计划中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开设 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 能力的活动。
3.使学生了解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伦理原则。
发展标准:
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经费,以满足学生 参与科学研究的需要。
——以上问题答案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七)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问答
(管理与行政和持续改进)
九、管理与行政
(九十五)医学院校管理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明确阐述学校、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之间的管理体制与结构,界定学校、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管理职能,建立学校、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之间的有效管理机制,保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确保教学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设立相应委员会,审议课程计划、教学改革及 科学研究等重要事项。委员会应该包括院校领导、师生 代表和管理人员等校内利益相关方代表。
(九十六)问:医学院校管理的发展标准是什么?
答:1.在相应委员会中包含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校外利益相关方代表。
2.保证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和决策过程的透明性。
(九十七)医学院管理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什么?
答:管理主要涉及政策制定、决策过程及政策执行 的监管。学校政策和教育教学政策通常涵盖医学办学宗旨、课程计划、招生政策、员工招聘与选拔等方面的规定以及与医疗卫生部门及其他校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方面的决策。
(九十八)医学院校领导指什么?
答:指医学教育主要负责领导及管理部门中负责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学术事宜决策的人员。
(九十九)医学院与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与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支持。
(2)与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签署协议,保证教学的顺 利实施
十、持续改进
(一百)医学院校在可持续发展中应主要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对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展开循证研究,并对改革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2)建立相应机制,定期回顾和评估自身发展,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
(3)基于前瞻性研究、医学教育文献研究、各类评估评价结果等不断反思,持续改进。
(4) 通过改革形成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与既往经验、现状和未来发展相适应。
(5)基于卫生健康需求变化、社会与科技发展趋势,调整教育策略。
——以上问题答案摘自《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八)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拟定的背景是什么?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
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2008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成立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 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初步建立了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
2016年,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将其作为认证的依据。
2020年6月,工作委员会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已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
为保证医学教育标准的与时俱进,工作委员会及时总结
有益经验和引进医学教育最新理念,于2021年启动对2016版标准的修订工作,形成《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
二、《标准》2022版和2016版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什么不同?
2022版标准仍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两部分组成。办学标准涵盖了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宗旨与结果、课程计划、学业考核与评价、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
与2016版标准相比,2022版办学标准部分的主领域仍为10个。一级标题有三处变化:“宗旨与目标”变更为“宗旨与结果”;“教育计划”变更为“课程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变更为”学业考核与评价”。亚领域仍为40个;条目由原来的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调整为117条基本标准和76条发展标准。同时,为增加可读性,对注释内容增加了数字索引,共86条。
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自愿申请,严格准入
在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倡导“早认证、早受益”。达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入指标的学校可自愿申请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二)强化标准,注重证据
强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的权威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途径收集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证据信息,判断学校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
(三)平等协商,客观公正
在符合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育模式的多样性。认证程序规范,确保认证过程客观公正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认证准备及现场考察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秩序。
(四)注重发展,持续改进
认证价值取向不在于争优排序,而在于帮助学校办学达到《标准》的要求,引导医学院校不断改进与完善。对于未通过认证申请的学校,有针对性进行帮扶指导;对于处于认证有效期内的学校,关注医学教育重大变化,进一步强化持续质量监控。
四、《标准》的应用原则有哪些?
(一)标准反映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国内现状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依据。各医学院校应在标准的指导下,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二)本标准承认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在遵循医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除必要的要求外,不对课程计划提出过多具体的、强制性的规定,为各校的发展及办学留下充分的空间。应该着重强调的是,本标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指导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实践,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五、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形式与宗旨是什么?
(一)形式
1.同行评议。
2.外部质量审核。
(二)宗旨
1.承认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医学院校的特点和不同发展状况,尊重其合理的自主权。
2.设立最基本的要求,还为超越基本标准的质量发展设立了参照,鼓励医学院校持续改进。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十九)
六、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注重与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实质等效,遵循“认证申请—学校自评—现场考察—认证反馈及认证报告—认证结论—持续改进”的认证流程和前期考察、回访制度,体现了“以评促建”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七、医学院校应以何种态度申请临床专业认证?
(一)诚信求实。
(二)为改进而认证。
(三)为发展而认证。
八、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施情况如何?
2006年5月18日至20日,由WFME推荐的Theanne Walters女士(时任AMC执行副主任)、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前主席及澳大利亚医学院校认证委员会前主席Laurean Geffen教授、澳大利亚医学院校认证委员会Michael Field教授(时任AMC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院校手册主席)与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程伯基教授等共同组成认证专家组,参照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2008年,由国内外认证专家组成的认证专家组首次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讨论稿),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了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截至2021年底,工作委员会完成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
截至2022年底,工作委员会组织完成了对132所(135院次)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其中19所院校邀请了外籍专家参与认证现场考察工作。
截至2024年5月,已有11所院校进入新一轮认证,比如北京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
九、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经国家正式批准开设本科(含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可以自愿提出认证申请。
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申请认证的前提下,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医学、精神医学、放射医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类专业可自愿提出申请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旨在判定上述专业是否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专业特色部分不包含在认证的范围内。
十、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入指标有哪些?
(一)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二)有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能承担全程临床教学)。
(三)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数与病床总数的比例小于1:1。
(四)临床医学类专业近三年招生规模年均超过1000人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近三年不连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临床医学类专业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近三年不连续低于50%;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数据不满三年的新办专业,考试通过率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临床教学时间占全学程时间的比例大于等于1:2。
(七)毕业实习不少于48周,实习轮转主要安排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与社区;临床医学类其他专业的实习轮转安排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的时间不少于32周,其他实习轮转可依据临床医学类专业的特色合理安排。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二十)
十一、如何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
符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入指标的学校可于每年4月、10月向工作委员会提交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申请。工作委员会对学校的认证申请进行审议。认证申请审议结果分为两类:“同意认证”和“持续建设”。必要时可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前期考察,决定是否通过学校的认证申请。
对于审议结果为“同意认证”的学校,进入后续认证流程;对于审议结果为“持续建设”的学校,暂不认证,学校展开持续建设。建设期通常不少于2年。经建设达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入指标要求后,学校可重新提交认证申请。
我校的认证申请已经通过,认证专家预计于2024年11月10—14日期间进校开展现场认证考察。
十二、医学教育重大变化包括什么?
医学教育重大变化包括:
(一)中英文校名和/或校址更改。
(二)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相关校区变化。
(三)临床医学类专业新增或停办。
(四)临床医学类专业课程计划修订。
(五)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规模重大变化:临床医学类专业当年招生规模较上一年增加30人及以上或增加20%及以上;非临床医学类专业转入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数为30人及以上或占临床医学类本年级人数比例为20%及以上。
(六)临床教学资源配置重大变化:新增或减少承担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基地。
(七)医学教育管理体制重大变化:医学院(部、中心)成立或撤销,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管理主体调整。
十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库的组成是怎样的?
认证专家库的组成以工作委员会成员为基础,并接受医学教育相关方推荐。通过十余年来不断地实践与积累,工作委员会逐渐建立了专业背景、人员结构配置相对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库。截至2023年8月,认证专家库的人数约300人,包括数十名外籍专家。工作委员会通过培训、研讨和在认证实践中交流学习等方式为认证专家提供交流和研讨认证工作的平台,既保证了专家整体水平,又促进了先进医学教育理念的传播。
十四、认证前的重点工作包括哪些?
动员院校全体人员共同参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提交认证申请表及相关材料,成立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好认证自评报告的撰写,与认证小组协商制定考察日程,接待认证小组现场考察等工作。
十五、如何进行认证前的动员与宣传?
院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广泛学习认证标准,明确认证的目的,了解认证程序,宣传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改革趋势。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二十一)
十六、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小组的现场考察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现场考察的工作时间一般为4—6天,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现场考察的形式主要为“听、谈、访、察”,主要采用听取学校的自评报告、专家组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三种形式。具体包括以下6点:
(一)院(校)长报告,一般不超过30分钟。
(二)座谈会,包括各级学术和管理委员会、院(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广泛利益方代表等。
(三)教学观摩、理论授课、教学查房、实验课、PBL教学等。
(四)现场走访,包括学院、系、教学或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临床培训基地等教学相关部门。
(五)教学相关资料查阅。
(六)认证意见反馈:认证专家组在充分走访与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初步认证报告和反馈意见。
十七、认证小组在完成现场考察之后,需提交哪些报告?
需提交以下两份报告:
(一)初步认证报告
现场考察结束时,认证专家组集体讨论现场考察的发现,形成初步认证报告,在与学校主要负责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向学校师生进行反馈。专家组成员以记名投票的方式向工作委员会提交对学校认证结论的建议。
(二)认证报告
现场考察结束后,认证专家组依据《标准》、参考学校材料及考察发现,按分工撰写认证报告初稿,由秘书汇总并提交组长完善。认证专家组需在认证现场考察后1个月内完成认证报告。在认证报告被正式提交工作委员会审议前,需要征求学校关于事实性内容的意见。认证报告经工作委员会审议后反馈至学校。
学校如对专家组反馈的认证报告中事实性内容存有异议,可提出实证材料并与专家组讨论协商。如双方协商不能达成共识,学校在收到认证报告的10个工作日内,可向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十八、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哪几种结论?
认证结论分为通过认证和不予认证。工作委员会将认证结论报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并联合公示,公示期为10 个工作日。认证结论经公示后,向社会公布认证结论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认证学校。
通过认证:学校申请认证专业教育教学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有效期为6年,自审议通过之日起。
不予认证:学校须依据专家组认证报告和建议进行改进,整改后方可再次提出认证申请。整改期限不少于2年。
十九、认证之后的持续改进需要做什么?
通过认证的学校需针对认证报告中的反馈建议积极进行改进,每年须常规更新教学质量状态数据,并按要求向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提交医学教育重大变化情况、进展报告和综合报告。工作委员会组织认证专家组审读相关材料并视情况组织回访。
学校在认证有效期内须至少提交1次进展报告和1次综合报告,综合报告应在有效期到期前至少15个月提交。如学校认证有效期延长,则延长有效期内至少提交1次进展报告。医学教育重大变化情况可随时向秘书处提交,并在进展报告和综合报告中进行汇总呈现。
工作委员会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指标、医学教育重大变化情况、进展报告/综合报告、回访等情况,审议确定学校认证有效期内质量和持续改进状况。学校质量和持续改进状况用绿牌、黄牌和红牌标识,动态调整并向社会公布。若学校被标识黄牌,工作委员会将对学校进行书面警告;若学校被标识红牌,则认证有效期终止。